真是劣幣驅良幣呀,一路看下來的時候心裡只想著這句話。

 

  雖然我預期這是部讓人大笑的爽片,但我實在笑不出來,也許是我自己越來越嚴肅了吧,但可以的話,我還是想偷偷把責任全推給電影。

 

  光是看到卡麥蓉狄亞罵髒話耍賤、欺負學生等預告橋段,就已經給觀眾不少信心,不過整體而言,似乎沒有達到應有的標準。

 

  我的意思是,既然大家已經知道這部片的用意是透過一個很bitchy的女主角伊莉莎白來以黑色幽默,挖苦、諷刺教育體制,那就應該壞到底,差勁得透徹,不能偶爾插進一些"正經"時刻來混淆觀眾,讓觀眾的情緒無所適從,進而對角色感到矛盾又不合理。

 

  既然女主角是一個壞女人,那麼片中的死對頭當然就會是認真教學、關心學生的女教師艾咪,也就是文章開頭我提到的那個良幣。

 

  我覺得不少人的心態都很奇怪,看電影的主角是誰,就很自然地想要站在那一邊,以本片來說,就是跟著伊莉莎白一起覺得討厭艾咪,認為她很做作。

 

  但是很少人會想起,艾咪第一次跟伊莉莎白見面時是如何被冷嘲熱諷,而身為一個努力教學的教師,對於伊莉莎白的種種行為,如何能吞忍下去裝作沒看見。

 

  故事中發生不少事件,伊莉莎白永遠都能逢凶化吉,一件件壞事都能巧妙的藏起,雖然荒謬的程度讓人越看越火大,但仔細想想,跟這種取向的電影生氣很奇怪,因為這就是它諷刺的地方。

 

  身為男配角之一的賈斯汀,是個莫名其妙的角色,雖然不討人厭,但如果能和在電影Friends with Benefits當中一樣賣一下肉的話,起碼能讓這部片再更精采一些。

 

  畢竟全片最養眼的鏡頭居然是看卡麥蓉狄亞在診療室裡揉無名女人的巨乳,這實在太可悲了。

 

  雖然也算是校園片,但在學生的腳色刻劃實在有夠弱,甚至應該問說編劇有作這件事嗎?全片看完,連一個真正可以描述人都沒有,頂多一個喜歡作詩的怪胎暗戀女同學。

 

  片末艾咪的那段演說聽來很悲哀,本該是教育界,該學校的損失,卻在電影裡變成彷彿喪家犬的短吠般的存在。

 

  電影尾聲感覺是在草草處理,感受不到哪裡有用心,就是硬是要畫圓,兩個男性角色的收尾對我而言都處理得亂七八糟,莫名其妙。

 

  本來我在想,這部片乾脆等第四台放再看就好了,不過後來突然又發現,這麼一來,卡麥蓉狄亞揉奶的那段豈不就看不到了,因為露點的片段一定會被電視台剪掉~

 

  所以還是算了,當我沒說……

 

noelshu336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一開始的熱門小說作品,進而改編成電影,不論是先看哪個版本的族群,最終都會去接觸另一個版本;先看小說的,等這個電影版等到渾身發癢難耐,而看過電影版才認識這部作品的人,則是等不及抓本原著來看。

 

  我是那個比較倒楣的,小說剛出版不久就買來看了,然後等電影上映等到要吐血。

 

  日本教育的現況我不了解,但是從一系列的這類作品,不難看出日本人的焦慮,對現代學生的極端恐懼,就投射在這些小說作品上。

 

  不論是剛開始大家最記得的《大逃殺》系列,或者《肅清之門》,或是《告白》,都是以一種極端的手段來處理問題學生,在看完作品後,總是讓人覺得大快人心,不論是讓學生互相殘殺還是透過為人師表的報復手段,讓人可以將日常生活裡的不安和不滿完全投射在電影中。

 

  所以,《大逃殺》跟《肅清之門》、《告白》又是兩種不太一樣的東西。《肅清之門》和《告白》是很清楚地由教師進行報復手段,跳脫以往有限且成效不大懲處、虛偽的愛的教育的界限,以暴制暴的強硬反擊。

 

3d406183_thumb.jpg  

noelshu336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看我刮花妳的臉,看你還敢不敢賣騷,老娘年輕時可是比你美得多啦!  

 

  Tallulah Bankhead 的電影作品本來就不多,本片是繼1945年的電影作品A Royal Scandal,睽違了二十年後終於重返大螢幕,卻同時也是她最後一個電影作品。

 

  我記得在網路上看過一張幾十年前的泛黃剪報,Tallulah在文章裡說自己並不喜歡電影,雖然是電影起家的,但是只有舞臺劇院是自己的最愛,而她也不想看自己的電影作品,因為她自己可以預見電影裡的自己總是以錯誤的角度面對鏡頭。

 

  儘管我有時還是會有劇場演員演電影,是否會演的過度誇張,這種無聊的刻板印象,不過,Tallulah Bankhead 的演出內斂又極具感染力,每每出場便散出震懾全場的無形魅力。

 

  Tallulah Bankhead 的魅力在於,她是真正獨樹一格的演員。

 

  電影劇情敘述一個任性的白目小蠢妞Patricia,在準備和新歡結婚的前夕,跑去拜訪前任婆婆Mrs. Trefoile(Patricia的前未婚夫Stephen在幾年前過世),結果搞得自己被囚禁的驚悚故事。

noelshu336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barbarella-1968.jpg    

 

  要說起這部《上空英雌》,光是影片之外的大小軼事,就已經有趣極了,儘管罵聲不斷,但擁護者也不少,更別說它還是外國網站(TotalFilm.com)票選出的50大科幻經典電影之一。

 

  本片在開拍之前就已經惡名遠播,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這部片在選角時就已經嚇跑一票女明星。像是六零年代的義大利性感女神Raquel Welch,拿過奧斯卡金像獎的義大利女神蘇菲亞羅蘭(Sophia Loren)都紛紛拒絕角色,更好笑的是另一名同樣來自義大利的女神Virna Lisi(曾演出電影EVA)一被告知要接這個角色,嚇得立刻和經紀公司終止合約,跑回義大利去。

 

  以上三人其實還算幸運,某種程度上算全身而退。有一個地獄倒楣鬼是就算想推掉卻又跑不了的,就是本片的女主角,導演Roger Vadim當時的老婆,珍芳達(Jane Fonda)。

 

  導演Roger Vadim的專長,就是扒光這些女明星的外衣,電影中總是有養眼鏡頭,最有名的例子就是碧姬芭杜(Brigitte Bardot),Vadim的第一任妻子。這部片也不例外,尤其是片頭,可以算是史上最強電影片頭開場,在我心目中是排名第一的。

 

barbarella-31.jpg  

 

  我想,這部電影的開頭就是為了懲罰當年那些看電影不守時的人而拍的,因為沒看到的人一定會後悔得猛槌心肝。雖然現在YOUTUBE上有人很好心的將片頭直接剪成一段影片,讓人可以無限回味珍芳達的年輕肉體(XD)。

 

  這部片最出名的就是它的開頭,Barbarella的無重力太空脫衣秀,雖然就是靠一些物理的假象來呈現無重力感,但還是真有那麼點樣子。更何況,沒有人會注意到Barbarella其實是躺在一塊玻璃上滾來滾去,誰有那個閒工夫,當大家的眼光是跟著那欲蓋彌彰的兩粒小點跑來跑去時。導演巧妙的利用電影跑名單的字來遮住Barbarella的三點,但其實效果有限,隱約看的到神祕的三點,所謂的性感,不是大辣辣的呈現,而是如何若隱若現的藝術,這才是真理。

 

  電影所傳達出的氛圍,跟六零年代的性解放相互呼應。女主角毫不避諱地面對性需求,兩情相悅的話,發生性行為沒什麼大不了。

 

  在我看來,這其實是一部非常"肉慾"的電影,性暗示無所不在,往往以一種有趣的方式呈現。

 

  例如Barbarella在無重力狀態脫完衣服後的一臉莫名的滿足樣,簡直跟自慰完後的高潮表情沒什麼不同;總統在跟Barbarella談完話後,語重心長的說 One day, Barbarella... we must meet in the flesh也是極具性暗示的雙關;某個地區地上或坐或躺了不少人,抽著水煙,Barbarella詢問他們在抽甚麼,女人回答:男人的氣味;服裝上,其中一套黑色的服裝,當你以為Barbarella胸前的鎧甲沒問題時,仔細看會發現居然是黑色透明的露胸盔甲,雙峰可見。諸如此類的細節暗藏其中,只怕你神經大條沒感覺到。

 

  故事敘述一個名為Durand Durand的科學家發明了毀滅性武器,消失在天蒼五的某地區,而為了防止武器落入壞人手中不肖利用,Barbarella接受總統的任命,前往調查。

 

  Barbarella在尋找科學家Durand Durand的過程中遭遇了一連串的事件,但最後仍一步步查明事情真相。

 

  從Barbarella的形象不難猜出這個角色在片中難免要賣一下姿色,這三個男人分別是冰原上的看守者Mark Hand,天使Pygar以及革命份子Dildano。

 

  其中飾演Dildano的演員大有來頭,David Hemmings曾主演安東尼奧尼的《春光乍洩》中那個撞見謀殺的攝影師,在本片以小鬍子形象現身,雖然戲分不算多,但和珍芳達的對手戲很有趣,讓人會心。

 

  在冰原區時,Barbarella聽到Mark要求的報答是跟她做愛時,沒有任何感覺,但一聽說對方是不用藥丸和工具而是要用肉體相觸的方式時,反倒嚇死她了,因為在未來的世界裡,已經發展到用機器和吞藥丸,兩人只需精神層面交流就可以做愛,肉體性愛是窮人家及野蠻人才用的方式,精神性愛不但方便,也避免了疾病傳染,也確保兩人的身體狀況。

 

  但在嘗試原始性愛後,我們看到珍芳達赤裸的躺在船室內,身上只裹著一件毛皮,滿臉止不住的笑意,舉止變得就像隻發情的貓一樣,依依不捨。

 

  於是在第二次,遇到盲眼天使Pygar時,Barbarella已經變得主動,帶著天使回到巢中發生性關係,完事後,同樣看見她滿臉止不住的笑意。

 

  第三次是在刑求室的地下祕密基地,遇到了David Hemmings的腳色。有趣的是,這時腳色已經完全相反,Barbarella希望,並強烈暗示兩人可以用肉體的方式造愛,但換成Dildano以一臉不可置信的回說,這是野蠻人才做的事!

 

Pygar-and-Barbarella.jpg  

 

  電影以這種方式嘲諷因為過度發展科技後,反而讓我們遺忘了身為人類最原始的本能和樂趣。也許這是為什麼現在的醫生是花時間在研究治療愛滋病而不是找科學家研究精神性愛。

 

  雖然在當年的票房慘到不行,珍芳達為了拍這部戲還葬送掉兩部超級大片《我倆沒有明天》、《失嬰記》的絕佳機會,但也意外的被捧為新一代性感寶貝。

 

 

noelshu336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 Aug 13 Sat 2011 21:29
  • 漸遠

  不是我不愛和家人看片,而是大家想看的東西越來越沒有交集了,更別說失落和感傷的情緒很難撫平。

 

  我挑的片子,大概十片裡只有兩部是家人有興趣的,兩部當中又有一部是剛開始有興趣,最後讓他看不下去的。

 

  並不是說家人的眼光不好,而是對電影的期待不同,我想要的東西,在家人眼裡是無趣的。

  

  我從來也不覺得自己的水平有變高,因為我一直以來都只看自己想看的,只要我不想,沒有興趣,再經典的作品我也會忽視。

 

  自己看片算是慢慢演變成的局面,因為不喜歡那種我在逼大家的感覺。就算是再好的片子,在這種尷尬的僵局下看完,我也是只有麻木、索然無味,到頭來平白浪費了時間。

noelshu336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啦啦啦

broadway-melody-dvd.jpg   

 

  本片號稱是電影史上第一部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的有聲電影,米高梅早期似乎很愛拍這種又唱又跳的題材,強調動態的美感,肢體的張力,和音樂的結合,只差沒有繽紛的色彩。

noelshu336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喜歡這款海報  

 

 

  夾著一絲不安的心情,最終來到中山堂觀看《晚秋》於台北電影節的首映。

 

  原因出在於早在去看片時,先看了一篇《晚秋》的網路評論:《Late Autumn》-不中不韓,不倫不類

 

  現在才發現,我跟該篇評論的看法不僅相反,而且也有不少想反駁的意見。

 

  總體而言,就是《晚秋》絕對不是一部不中不韓,不倫不類的電影,它也許不能像早期的經典愛情電影一樣名留千古,但也絕對不是差勁的作品。

 

  說它無法成為經典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出在它本身的歷史包袱,《晚秋》在影史上可說翻拍多次,雖然每個版本可以預想一定都會有所變動的部分,但故事大略的走向不會變,既然如此,就不能算是百分之百原創,也就少了那麼一點點新鮮的滋味。

 

  話雖如此,但影響實在是微乎其微,因為之前的那些版本,我們可接觸到的機會,和被天外飛來隕石打到頭的機會一樣低。

 

  至於說它絕對不是差勁的作品,實在是我以身為觀眾看完電影後所想表達的肺腑之言。

 

  對於這部片子,有些事實我們必須要了解,首先,這是一部以英語為主的電影,其中夾雜少許中文和韓文對白,我並不認為英語對白對這部片有甚麼殺傷力,住在美國的人,難道就必須講的一口標準美語嗎?何況,我認為所謂情感的表達,言語是可以加分的成分,但就算完全捨棄,也不致有多大影響。難道兩個含情脈脈的情人,只因沒有對話,就讓人看不出他倆愛的死去活來嗎?難道女生不能眼眶泛淚,一定要將「我好難過」說出口才能表達情緒嗎?

 

  甚至,該評論談到演員難以透過不熟悉的語言展露情感,我認為,如果今天這部電影是演莎士比亞的劇本,我可能會贊同一些。不過,這是一部現代片,大部分的對話都是極生活化的對白,我不懂這樣要怎麼做到不熟悉台詞,或是難以展露情感。畢竟,我們現在在日常生活裡接觸到英語的機會實在太容易了,除非打心底抗拒學習,否則一些對話,或語氣,光是聽到都會背了。

 

  一場中文對白的戲,該篇筆者的形容(而在導演對國語的一知半解下,戲中一段以國語作對答的重點情節中,玄彬在不明不白的情況下,間歇性隨意地唸出「好」跟「壞」,整段情節跟對白的沒頭沒腦,實為整部電影帶來災難性的破壞。)非但沒有加強自身的論點,反而更凸顯出該作者對電影劇情的不了解,所以說到底是誰一知半解?

 

  那場戲的重點是在廢棄市場內的兩人的談話,湯唯飾演的安娜以中文作出了赤裸裸的真情告白,在一旁的玄彬不時以中文的「好」、「壞」來回應。我們第一個該思考的問題是,安娜為什麼要說中文?於是我們從這個小地方了解到安娜的心態,就是因為她知道玄彬飾演的勛聽不懂中文,只知道中文的「好」和「壞」的意思,安娜很想和他說出自己的過去,但是她真的說不出口,實在是太難以啟齒,除了羞恥(如果你還記得安娜買車票的那場戲,看到她一直重新排隊的話)之外,更大的原因是因為那是她的椎心痛處。這場戲再之前一點的時候,她是帶著怎樣的心情告訴勛她是個殺人犯並且要回去服刑,這都是觀眾看得出來的不是嗎?

 

  戲裡勛本著反應,隨意的回答「好」和「壞」,也許有時切中內容,也許沒有,這就是電影想呈現出的趣味,從各方席間傳來的笑聲是可以作為印證的。但在該篇筆者看來卻是(整段情節跟對白的沒頭沒腦,實為整部電影帶來災難性的破壞。)如此,是否表現出身為一個沒有幽默感,又太過嚴肅的檢視劇情的行為呢?

 

  再來說到劇本,我覺得還不錯,導演這次為了改編新版的《晚秋》,將格局從韓國拉大至文化大熔爐的美國,主要對白是英文,女主角找了一個說中文的演員,一切的一切,就是為了讓這部作品有在國際間流通的優勢和格局,除了對英語系的國家有親切感外,對於全球為數眾多的華裔同胞也是很有吸引力。

 

  先前提到,《晚秋》在影史上改編的次數高的驚人,除了1966年的原版,還有1972年被日本導演齊藤耕一翻拍成電影《約束》(日文漢字,意思是承諾或約定),找來美女俊男岸惠子和荻原健一,票房口碑都不錯,姐弟戀於銀幕前呈現的化學反應也高;1975年,拍出《下女》這部經典片的韓國導演金綺泳也翻拍出一部《肉體的約束》;到了1982年,再度被韓國翻拍,女主角是金惠子(雖然產量少,台灣還是可以看到她的作品,和元斌共演的電影《非常母親》,韓劇《媽媽發怒了》),據說有拿獎,不過網路上找不到甚麼資料,不可考。

 

  本人有幸看過日本翻拍的版本,雖然DVD的畫面很差,不過不影響電影的畫面構圖和劇情角色所帶來的震撼。

 

  說了這麼多,接著其實是想講關於該篇筆者的"支線"、"伏筆"之說,根據該筆者的說法,劇裡的支線和伏筆"情節既牽強亦突兀,所埋下的伏線更同時令到電影跟結局更為不倫不類"。不過,以我看過《約束》的心得,其實這本來就是故事的既定走向,導演在這方面並沒有變動,也許發生的原因不同,但結果是一樣的。我不懂本來自然的東西,何來牽強,突兀,如果是身為觀眾的情感上無法接受劇情是一回事,但怪到導演編劇身上又是一回事。

 

  反駁到這裡,也要做個小結,《晚秋》絕對不是一部不中不韓,不倫不類的電影,因為它一開始所設定的方向,本來就不是韓國或中國,而是身處美國的亞裔人士,何來的不中不韓;這是一部愛情片,帶著愁緒的愛情片,它本來就是一部愛情片,不能因為女主角的家庭背景及事件,就說它既非愛情也非家庭倫理,是四不像,明明是部愛情片何來的不倫不類?

 

 

 

 

玄彬加湯唯,好電影,不看嗎?  

 

 

 

 

noelshu336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otiche_ver7.jpg  

 

  這次影展,我有幾場必看的片單,本片就是其中之一。歐容加上凱薩琳丹妮芙的組合,不去看真的對不起自己。

 

  法國導演歐容(François Ozon)再度找了凱薩琳丹妮芙合作,為其量身打造劇本,就是這部《幸福的小雨傘》,雖然原本的片名Potiche(法文的花瓶)應該更貼近電影的主題,但中文譯名其實也不錯。

 

  這部作品真的是很歡樂,歐容對於劇情的拿捏也是恰到好處,台詞一針見血,幽默戲謔之餘,又不致走火入魔,真的只能用恰到好處來形容。

 

  丹妮芙飾演一個雨傘工廠老闆的妻子蘇珊,平時除了慢跑,寫詩,看看電視外,完全沒有任何用處,被丈夫塑造成一個花瓶,而且本人也適應得很好,完全沒有改變的意願。

 

  直到一次罷工行動中,先生因病住院,丹妮芙被拱上台接下丈夫的工作,居然成功重新整頓了雨傘工廠,員工的向心力也開始凝聚……

 

  這部片就是講述一個中老年的女人,如何因一次意外,重新找回自我。不過蘇珊這個角色的設定真的很有趣,看似是一個單純乖乖女的老花瓶,卻在劇情發展中,透露出過去的荒唐史,反差程度讓人驚訝到張大了嘴。

 

  Gérard Depardieu在片中飾演一個政客巴邦,年輕時和蘇珊有過一腿,因為罷工事件,和蘇珊重新有了交集。

 

  歐洲電影讓人喜歡的地方就是,老演員依舊可以很多產,演出好的作品。跟好萊塢那股忙著塞水球、挺胸肌、打肉毒桿菌才能生存的風氣很不一樣。

noelshu336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aita_key.jpg  

 

  這是一部很奇妙的作品,因為它的主角不是人,而是一棟老宅邸。

 

  裡頭兩個角色,分別是守護老房子的一位老守衛和來拜訪的牧師,兩人的些許對話,除了探討人生哲理,也若有似無的勾勒出關於過去的痕跡。

 

  因為重心是棟房子,導演用了各種不同的角度,光影的變化來表現。特別的是,幾次使用投影的方式,將過去顯像於牆上,彷彿是將宅邸擬人化,再把記憶抽出。

 

  一場守衛和牧師聊天的戲,談到人死後,所擁有的感知,聽覺似乎是最後消失的,所以可以聽到許多勁爆的內容。

 

  這棟房子既不算活著,也沒有死亡的一天,但卻一直靜靜地待著,承受著人類的歷史,聽遍風吹草動,看盡人間冷暖。

 

  我想,這應該不是只看一遍就能夠了解的電影,大部分的時間都是沒有對話的安靜場面。

 

noelshu336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狗狗在片中是很可愛的存在      

 

  如果把《愛,讓悲傷跨越 》非常粗略地視作從女性角度出發,探討母女關係的話,那這部《沉睡的海岸》就會正好是完全相反的一部片,探討父子之間的關係。

 

  而這部《沉睡的海岸》更獨特之處在於,女性角色少並且幾乎沒有著墨,雖然也是有像主角太太Magda露兩點這樣的入浴鏡頭,但也僅止於此。

 

  整部電影的氣氛都是憂鬱的,就連色調也是,搭配上緩慢的音樂,讓人彷彿要透不過氣似的。

 

  男主角米赫因為老闆的要求,不得以回到了好久沒回去的家鄉,因為一場車禍意外,不僅撞死一位遊民,還得留在當地,等車子修好。

 

  透過這樣的機會,讓米赫開始重拾關於過去的回憶,雖然見到了父親,但衝突不斷,冷言相向,遇見從前組團的老朋友,依然投身音樂;另一方面,米赫基於道德,四處打聽遊民的身分及家人。

 

  經由一些事件,讓他開始重新審視自己。

 

  片中共有三對父子關係,米赫和兒子,米赫和父親,遊民死者和其兒。

 

  米赫和兒子的關係算不上親密,但另外兩段關係可以說是降至冰點。米赫透過遊民死者和其兒的關係,從而反省到自己身上,作為警惕,也使他願意跨出最困難的第一步。

 

  相對於片裡滿溢的憂鬱氣氛,結局可說是痛苦中隱含希望。

 

  今天導演有來到現場,透過Q&A讓我對劇情有了較深的了解,果然還是要盡量挑有星號的場次才行(心得)。

 

noelshu336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