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艋舺》是繼《海角七號》後的國片熱第二波高峰,看到國片受歡迎,當然沒人會不爽。但會讓少數人憂心的是,為什麼國片一定要跟一些讓人反感的元素牽扯才能大紅,像是《海角七號》中大家津津樂道的國罵;到了《艋舺》,因為本身題材的關係,更是如流水般傾謝不止。到底是甚麼,台灣電影要大紅除了髒話,黑道,台客之外還可以發展甚麼,這是導演們的功課,希望能看到一點不一樣的東西,這是對國片的期許。
原本不想跟大家一起湊熱鬧選在新年時看,不過最後還是看了。有種被強暴的感覺,哈!
《艋舺》是繼《海角七號》後的國片熱第二波高峰,看到國片受歡迎,當然沒人會不爽。但會讓少數人憂心的是,為什麼國片一定要跟一些讓人反感的元素牽扯才能大紅,像是《海角七號》中大家津津樂道的國罵;到了《艋舺》,因為本身題材的關係,更是如流水般傾謝不止。到底是甚麼,台灣電影要大紅除了髒話,黑道,台客之外還可以發展甚麼,這是導演們的功課,希望能看到一點不一樣的東西,這是對國片的期許。
原本不想跟大家一起湊熱鬧選在新年時看,不過最後還是看了。有種被強暴的感覺,哈!
簡而言之,就是這部泰國鬼片讓我看到了鬼片的新意。拍鬼片除了只能嚇人再嚇人之外,還能做甚麼?搞笑,這是你的其中一條路。印象中,我很少看到,或根本沒看過搞笑和嚇人同時進行的泰國鬼片,比例做到一半一半,其實效果還不錯。
有沒有一次經驗,是你看完一部恐怖片後,發現你笑的次數比被嚇的次數多,可是卻不是因為這部電影太爛而笑,而是因為笑梗太多而感動。害我還以為自己其實在看周星馳的搞笑片。其實周星馳也有拍過這種作品,台灣片名叫《整鬼專家》,香港好像翻作《回魂夜》,莫文蔚也有參予演出,電視台播過不少次。
跟這部片的機緣也是,一開始是偶然轉到電影台,接著看了一會兒,就定在那看完整部片。鬼是鬼片的重點嗎?可是配角也很搶戲耶,怎麼辦?不管是公寓的主人包租婆,還是住戶之一的經營美容院母豬(或人妖?)雙人組,還有在一樓開餐店的那兩人,人物性格都超級鮮明逗趣。
光是看驅魔的那幾段,就快把我給笑死。假乩童,還有神父帶著洋鬼子徒弟自告奮勇來驅鬼,最後下場都慘不忍睹。
例如像是有段驅鬼師父和智障弟子在車上的對話。師傅趕鬼不成,還被布葩在背上插了把刀,和其中一位弟子,好不容易連滾帶爬逃出公寓,準備開車離開。這個時候徒弟問師傅:「現在要去哪裡?」「你覺得我要去哪哩,我背上插了把刀,不去醫院,難不成去看你爸呀!」諸如此類的白癡對話,看得我心花怒放。
所謂的惡鬼,在這部片裡變成了惡鄰居的強化版,趕也趕不走,又不交房租,還會嚇其他住戶,布葩簡直無敵啊。
這部片雖然加入搞笑的元素,但該認真的劇情還是很嚴肅,是讓人很驚艷的一部電影。對了,這部片會這麼好笑,台灣配音員也功不可沒,那種親切的本土口音真是迷人啊!
這些故事會發生在周遭你認識的人們...
你不相信的事可以要了你的小命...
它或許從沒發生過,但不代表它不能成真...
都市傳說(或稱都會傳奇)英文即urban legend,泛指時間在近代,流傳在各個都市裡的傳言,內容很廣泛,並不限定是非得靈異神怪之事,每個城市可能都有類似的故事(註一),但隨著各地的風俗民情不同,則故事的細節則略有不同。都市傳說主要是靠口語的傳播來進行散布,大家應該都曉得傳話遊戲吧,一件事從第一個人開始一個一個傳,傳到第十個人後就會變成完全不同的故事,可能基於講述者的心態,因為原本結局太殘酷而改編或者為配合當地的民俗風情,而改掉一些故事背景及人物設定。但隨著近年來網路的發達,經由郵件傳播,或者討論區、PTT傳播也變成常態。
"I've never worried about age. If you're extremely, painfully frightened of age, it shows. Life doesn't end at 30. To me age is a number, just a number. Who cares?"